语言选择

新闻中心

以光为媒的高速信息处理
发布时间:2025-8-1 14:27:34

核心技术特性

光子芯片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,通过集成光学元件实现光信号的产生、传输、调制和探测,其最核心的优势是超高的信息传输速率。光子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(约 3×10⁸米 / 秒),远超电子在导线中的漂移速度(约 10⁶米 / 秒),这使得光子芯片的通信带宽可轻松突破太比特 / 秒(Tb/s)级别。一款集成 16 个通道的光子芯片,单芯片数据传输速率可达 1.6Tb/s,相当于同时传输 20 万部高清电影,是传统电子芯片的 100 倍以上。

极低的传输损耗突破距离限制。光子在光纤或光波导中传输时,能量损耗仅为 0.2 分贝 / 公里,远低于铜导线的 20 分贝 / 公里,无需频繁的信号放大。在数据中心内部,基于光子芯片的互连链路可实现 10 公里范围内的无中继传输,而传统铜缆在 100 米以上就需要信号中继,极大简化了网络架构,降低了系统功耗。

天然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提升稳定性。光子传播不受电磁干扰影响,不同光信号可在同一光波导中通过波长分割复用(WDM)技术并行传输,避免了电子芯片中的串扰问题。在强电磁环境(如工业控制车间、雷达站)中,光子芯片仍能保持稳定的数据传输,误码率低于 10⁻¹²,较电子芯片提升 6 个数量级。

交叉 124.jpg

关键技术突破

近年来,集成光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。早期光子芯片依赖外部激光器作为光源,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,而新型 “片上激光器” 通过在硅基芯片上异质集成 Ⅲ-Ⅴ 族半导体材料(如铟磷),实现了高性能集成光源。英特尔研发的硅基集成激光器,输出功率达 10 毫瓦,波长稳定性控制在 ±0.1 纳米,寿命突破 10 万小时,与光子芯片的集成良率达 85%,使光子芯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片集成。

光调制器的速度与能效大幅提升。光调制器是实现电信号到光信号转换的核心器件,新型 “锗硅调制器” 通过载流子注入效应调节折射率,调制速率达 100GHz,响应时间仅 10 皮秒,是传统 lithium niobate 调制器的 10 倍。中科大研发的这款调制器,能耗低至 1 飞焦 / 比特,较商用调制器降低 90%,为光子芯片的低功耗应用奠定基础。

光子神经网络实现并行计算突破。受限于电子迁移速度,传统芯片的计算并行度有限,而光子芯片利用光的波分复用、空间复用特性,可实现大规模并行计算。加州大学研发的光子神经网络芯片,集成 56 个光学干涉单元,在图像分类任务中并行处理 1024 个特征维度,计算速度达 10¹² 次 / 秒,较同功耗 GPU 提升 1000 倍,且延迟低于 1 纳秒。

行业应用场景

数据中心领域,光子芯片破解 “带宽瓶颈”。阿里云在数据中心内部署的光子互连芯片,将服务器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从 100Gbps 提升至 400Gbps,单条链路的能耗从 10 瓦降至 2 瓦。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,这种升级使整体网络功耗降低 40%,同时支持 AI 训练集群的海量数据交互,模型训练时间缩短 30%。目前,该技术已应用于杭州、乌兰察布等大型数据中心。

5G/6G 通信领域,支撑超高速无线传输。华为研发的光子毫米波收发芯片,将光信号直接转换为毫米波信号,工作频段覆盖 28GHz-100GHz,单通道数据速率达 10Gbps,较传统电子芯片提升 5 倍。在 6G 试验网中,该芯片实现 1 公里范围内的 100Gbps 无线传输,可支持 16K 视频的实时回传,为未来沉浸式通信提供核心支撑。

自动驾驶领域,提升环境感知效率。特斯拉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引入光子激光雷达芯片,通过集成光学相控阵实现 128 线激光扫描,探测距离达 500 米,角度分辨率 0.1 度,较传统机械激光雷达的响应速度提升 10 倍。在复杂路况下,该芯片可提前 2 秒识别远距离障碍物,使自动驾驶的决策反应时间大幅缩短,安全性提升 50%。

现存挑战

集成度与兼容性有待提升。目前光子芯片的集成规模约为数百个光学元件,远低于电子芯片的数十亿晶体管,且多数光子芯片需定制化设计,与现有 CMOS 工艺的兼容性不足。开发 “光电共封装” 技术(Co-Packaging)可将光子芯片与电子芯片集成在同一封装内,虽能提升系统性能,但会使封装成本增加 50%,良率降低 20%。

成本高昂制约普及应用。光子芯片的核心材料(如 Ⅲ-Ⅴ 族半导体)和制造工艺成本较高,单颗 400G 光子收发芯片的价格约 2000 美元,是同带宽电子芯片的 5 倍。通过硅基光子技术的规模化生产,可将成本降低至电子芯片的 2 倍,但仍难以进入消费电子等低成本市场,目前主要应用于高端通信和数据中心领域。

温控要求严格影响稳定性。光器件的性能对温度变化敏感,如激光器的波长会随温度变化(约 0.1 纳米 /℃),导致波长复用系统的串扰增加。虽然集成式温控模块可将温度波动控制在 ±0.1℃以内,但会增加 30% 的功耗和体积,在小型化设备中应用受限。开发温度不敏感的光器件材料,是提升稳定性的关键方向。

光子芯片正处于从高端通信向多领域渗透的关键阶段,预计 2035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 300 亿美元,在数据中心、通信、自动驾驶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。随着集成度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,光子芯片有望与电子芯片形成互补 —— 电子芯片负责复杂逻辑计算,光子芯片承担高速数据传输与并行计算,共同构建高效能的下一代信息系统。未来,光子芯片与量子技术的结合,可能催生量子光子芯片,实现量子信息的高速传输与处理,为量子互联网的建设提供核心支撑。